十年網購變遷史,間距真正的理性購物還有多遠?

近期媽媽的手機壞了,想著換一個華為的千元機,滿足媽媽看抖音的需要即可。

5月中旬加進購物車,想起馬上就要618電商活動了,幹脆等一下,也許有活動。盡管心裏還是隱隱感覺,可能有所不妥。

果然,5月底,這個千元機就漲價150了。相信到618時,應當移民澳洲搬運可能大概率也許會降回來吧。

其實擁有網購十幾年經驗的我,對電商這些操作早已有所經曆,想不到還是有相信東哥的心存僥幸。回憶起來,自己的網購心態早已有很多變化了。

初期網購經曆,多半因為身處二三四線城市的我,又很年輕,又願意好奇,喜愛新事物。小城市的商場有限,產品逛來逛去也就那么多,壓根無法滿足擁有充足購物欲望的新一代90後,新型的互聯網購物就滿足了當時的我的需要。

初期在淘寶上購物,還喜歡和小二砍價閑聊,挺有線下在小商店裏購物的感覺,每次砍個塊八毛的,占個便宜好像心裏就會很舒服。仿佛感覺網上東西就比線下便宜,這是鐵一樣的定律一樣日本集運香港最平。

可是多半買到的產品,品質都比較差,許多產品一次都沒有用過,衣服一次都沒有越過,壓幾年箱底就成功淘汰了。感覺曾經的自己頗有點缺心眼的香味。

可是理智的是,初期在網上還是側重於買便宜貨,貴重物品當時還是會優先選在線下選購。我認為關鍵原因還是當時許多家電類的大件並沒觸網。

而現在的我其實更傾向於在線下選購,可以精確集運推薦明白自己要的產品是什么樣子的,及時取得手上的反饋,這當中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如今在一線城市,商場許多。

可是大件產品的購置會選擇在線上旗艦店選購,這主要看上了電商的物流能力,線上線下同價後,雖然有點商品會寫著電商款,有別於線放款,可能中間會有些許內幕吧,但還是選在線上旗艦店選購。

如今網購也基本不再砍價,關鍵原因還是砍不下來,可是參加不同的活動,不同賣貨博主的優惠力度不同,依然會取得不同的價錢,可是信息爆炸過多,基本也不願四處尋找較為了。

針對電商造的節日初期參加較多,之後算法過多,太麻煩,價錢先漲後降,產品貨不對板狀況猛增,基本不參與電商造的節日,例如雙十一,618。也可能是因為歲數大了,更成熟了。

許多轉變不是單一變量變動的結果,是綜合總體消費市場、產品升級、挪動互聯網發展、物聯網的發展等等轉變的產物。

但總體來說,科技一直在改變生活,至少一直多國轉運希望讓生活變得更快捷,這一點依然沒有改變。

這是我的十年網購變遷史,雖不典型,可是該會有人有共鳴吧。

不清楚間距真正的理性購物還有多遠,慢慢在和賣家策略的抵抗中學會,堅持只買對自己有用的產品應當准沒錯,無法被制造出來的偽需求割了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