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親人的生離死別,我們該如何自處?

有人問我,她突然想到母親不能陪她一輩子,一切都是暫時的,就睡不著了。去外地上學,離家的時候會有種特別明顯的不安全感,她該如何面對死亡,應對愛的人離去?

在我們去外地上學,離開家時,通常會產生依賴與悲傷的情緒,感到特別舍不得。有時,我們還會萌發不安全感。假如憂傷與不安全感特別明顯,通常提醒大家有明顯的分離焦慮。

所謂分離焦慮,是指因本來和親人連結很密切的橋梁突然松馳或破裂而引起的消極情緒,它能讓我們恐懼分離,不願離開家人身旁,對即將踏入的外部世界心存憂懼。一定程度以內的分離焦慮是人們的正常反應,但如果超過程度,影響到了大家對外界全球的興趣與主動探尋,那就可能代表著之前我們內心的歸屬感不足。這類安全感的不足可能是因為與父母的連結過於密切,或之前我們沒有具有充足的應對生活的技能而引起的。

童年時,分離焦慮對小孩來講也許只是體會到一種模糊而濃烈的憂傷與恐懼,不願與父母分離。但成年後,在我們感受到分離焦慮時,可能就會引動另外一些身後事處理更深層的恐懼,例如死亡恐懼。死亡是最終的、絕不可逆轉分離,會引起大家最大限度的恐懼與抵禦,也由此經常被潛意識用作表述分離焦慮的形式。簡單說來就是,在我們要與父母分開時,潛意識為了使我們觀念感受到自己有多么憂傷、恐懼,就舉身亡為例子,這樣大家就明白了。

因此,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我們就能了解,去單純地鑽這個牛角尖,拼命去想“父母不能陪自己一輩子,終有一天會死該怎么辦”這種情況,是絕對不會有答案的,這只會加強我們的恐懼與不安全感。只有我們真正意識到,分離焦慮來自於和父母之間過於密切的連結,或是我們內心對獨立生活的不相信,並針對這兩點去下功夫,這類恐懼感才可能慢慢減退。

簡單說來就是,我們要明白,對父母的依賴是正常,但父母便是不可能陪我們一輩子,我們要慢慢使自己接納這一點,而且試著去發展與朋友、戀人等親密連結,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內心有更多借助。此外,我們也不能再諸事依靠父母給我們打理、決定,而是要磨煉自己的能力,慢慢地使自己能獨立應對生活。在我們能力越高,自信也也就越足,針對分離和死亡的恐懼才能越小。


網站熱門問題

一個人死後能復活嗎?

雖然看起來有些人在死後重獲新生,但患有拉撒路綜合征的人在心臟停止跳動後,血液迴圈會自動恢復. 這種綜合征非常罕見,只有在心肺復蘇術後才會發生.

他們死後會移除大腦嗎?

死亡時,所有組織都迅速開始降解. 為了確保對腦組織的最大研究和診斷價值,必須在死亡後儘快將其取出.

火化後剩下牙齒嗎?

火化時牙齒會燃燒嗎? 在火化過程中,牙齒通常會燃燒. 未燃盡的牙齒碎片將在灰處理過程中磨碎.